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魔幻的现实?
你在网上买个9块9包邮的手机壳,快递半路给整碎了,你的第一反应是找卖家,卖家二话不说给你补发,顺便还得说几句好话哄着你。这套操作丝滑得像是刻进了DNA里。
但当你花了22万多买台车,这台车还没到你手上,就在停车场被冰雹砸成了月球表面,你去找卖家4S店,他们却两手一摊,说这事儿你得找物流,车子一出我们的门,风险就是你的了。
你看,当标的物从9块9变成22万,常识瞬间就蒸发了,所有人都开始跟你玩儿起了法律术语和合同游戏。
最近河南周口一位周先生,就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这种消费主义的魔幻铁拳。
他看上了理想L6,在周口4S店交了22.48万全款,因为本地没现车,店里从沈阳调货。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,直到老天爷决定给这台L6提前来一次硬核“质检”。
车在沈阳的停车场里,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给砸了,车身上不多不少,一百多个坑,均匀得跟高尔夫球似的。
周先生人是懵的,我这钱刚付完,车钥匙的塑料膜都还没撕呢,新车就直接变成了准战损版事故车,这找谁说理去?
他当然拒绝收车,要求换一台新的。
这要求,合理吧?天经地义吧?
然而,4S店的回复,堪称当代商业甩锅艺术的经典案例。他们说,这车离开沈阳的交付中心,就算“交付”完成了,后面的风险,对不起,您自己担着。销售顾问甚至暗示,这物流是你自己联系的。
这话术,翻译过来就是渣男分手的经典台词:“我爱你的时候是真的,但你走出这个门被车撞了,可跟我没关系。”技术上无懈可击,但情感上就是纯粹的恶心人。
周先生彻底怒了,我钱是给你的,车是从你这儿买的,整个流程都是你安排的,现在车出事了,你让我一个消费者,跨越千里去跟一个素未谋面的物流公司扯皮?凭什么?
这事儿的核心矛盾,被偷换成了一个法律概念游戏,叫“交付节点”。
4S店的逻辑是,我的义务就是把一台完好的车,交到物流公司手上。那一刻,物权转移,风险也跟着转移了。至于物流公司怎么把它运到你手上,那是你们之间的合同关系。这套逻辑,在法律上或许能找到支撑,但在商业道德和用户体验上,简直就是把“用户是上帝”这句话按在地上摩擦。
这套玩法,本质上就是利用信息差和专业知识,把风险巧妙地甩给了最弱势的一方。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,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,但肝上的阴死是藏不住的。4S店这份光鲜的服务承诺背后,风险转移的“阴影”条款,就是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会注意的坑。
咱们用【半佛财经分析框架】来扒一下这背后的利益博弈。
首先是商家,也就是4S店。它的核心诉求是什么?俩字,成交。把车卖出去,把钱收回来,这单生意就算完成。至于后续的运输、上牌,这些都是“服务”,是成本,更是风险点。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,在合同里把“交付”的节点往前推,最好是车轮一动,责任就跟他无关。这是一种典型的“快种快收”经营思维,追求的是流程效率,而不是用户最终的满意度。
然后是用户,周先生。他的诉-求更简单,我花新车的钱,就要得到一台完美的新车。一台被冰雹砸过、钣金修复过的车,就算修得天衣无缝,它在二手车市场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。更重要的是,这口咽不下。新车代表的是一种情感价值,一种全新的开始。你这上来就给我搞个“修复版”,这感觉就像你点的米其林牛排,服务员端上来的时候手一滑掉地上了,捡起来吹了吹跟你说,没事儿,还能吃。食材没变,但那味儿全错了。
再看物流公司。它在这场游戏里是个干苦力的。车确实是在我保管期间受损的,责任我认。但我赔偿的上限是什么?是“恢复原状”。也就是我给你修好,修到看不出来。至于这车因此产生的价值贬损,对不起,那不是我直接造成的损失,我的保险和条款里不一定覆盖。让他们赔偿一台新车,那等于让他们这趟白干还得倒贴十几万,他们肯定不干。
最后,是那个一直隐身的“大神”——理想汽车。
4S店是它的经销商,是它品牌形象的末梢神经。4S店的每一个骚操作,最终都会累积成对理想品牌的伤害。现在全网都知道,买理想可能会遇到这种破事,而且4S店还不管。这对品牌的伤害有多大?
一个高端新能源品牌,卖的不仅仅是车,更是一种服务体验和品牌信任。当消费者花了二三十万,却没有得到“喂到嘴里”的安心服务,反而要亲自下场研究合同法,跟各方势力斗智斗勇,那品牌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。
所以你看,这件事早就不是一台车被砸了那么简单了。
它暴露了在汽车销售这种大宗、长链条的消费模式下,消费者权利的脆弱性。
合同是怎么签的?运输条款是怎么约定的?保险是谁买的?这些细节,在销售顾问口若悬河的“优惠、智能、续航”面前,显得那么微不足道,但一旦出事,就是决定你哭还是笑的命门。
所以,这事儿到底该怎么看?
第一,所谓的“离店即交付”,在异地调车这种场景下,就是个流氓条款。消费者面对的是4S店,交易的对象也是4S店,4S店就有义务确保商品完好无损地送到消费者指定的地点。这跟网购一个道理,难道快递在路上丢了,淘宝卖家能说“货出仓库概不负责”吗?谁敢这么说,平台规则和消费者口水就能把他淹死。
第二,为什么汽车行业敢这么玩儿?因为汽车是大宗商品,交易频率低,维权成本高,消费者往往是弱势的一方。4S店赌的就是你没时间、没精力去为了这点事儿打官司,最后大概率选择接受维修赔偿的方案。这是一种商业上的傲慢,也是一种对消费者的精准拿捏。
第三,这件事给所有想买车的人提了个醒。合同,一定要逐字逐句地看。特别是关于交付地点、运输方式、风险承担的条款。不明白的就当场问,最好录音。如果销售含糊其辞,或者条款明显不合理,那这家店,这台车,你可能就得掂量掂量了。买车不是去菜市场,不是风口,是火山口,跳进去之前最好看看下面是金矿还是岩浆。
说到底,一场好的商战,就像拳击比赛,比的不是谁拳头硬,是谁更会抓节奏,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。而在这场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里,商家显然更懂节奏。
他们用专业的合同和流程,把风险的“闷拳”打给了还在为喜提新车而兴奋的消费者。
至于周先生这台被冰雹“吻过”的理想L6,最终结局如何还未可知。但无论如何,这100多个坑,砸在车上,更砸在了理想的品牌声誉和所有潜在消费者的心上。
毕竟,大家想买的是一台能遮风挡雨的车,而不是一台还没出门,就先被老天爷和商家规则联合“教育”了一顿的麻烦。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