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谢互联网,本以为「成年后涨度数」是一件很小众的事情,上了个网才发现,这情况可太常见了。
随手一搜就是一堆
图片来源:� �
知道自己并不孤独,确实有被短暂安慰到,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迷茫:诶?是我记错了吗……不是说成年之后度数就不涨了吗?
图片来源:网络
你没记错,过去确实有过这样的说法:人成年以后,近视度数趋于稳定,一般不会再加深了。
但是——时代变了!
过去,腰酸背痛、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,基本只有搬运工、建筑工人等体力工作者才有;现在,坐办公室的人,腰部酸背不疼的压根儿没几个。
过去,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尿酸、脂肪肝这些都只在中老年群体高发;现在,年轻人的体检单谁敢看?
同样,现代人一拿起手机就发狠了、忘情了、没命了的生活方式,轻轻松松就打破了「成年后度数一般不涨了」的规律。
图片来源:irasutoya
而且,很多人正是以为「成年之后近视度数就不会涨了」才有恃无恐,不好好爱惜眼睛。
今天就给你个准话:成年后,近视度数是真的还会涨!
如果继续苛待你的眼睛,尤其是涨到 600 度以上,问题就不是看不清那么简单了……
(已经涨到 600 度以上了的朋友也先别哭,还是有办法的,往后看!)
600 度以上的高度近视
眼部疾病风险骤升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只要近视,各类眼底疾病风险都会上升,无论度数高低。
比如视网膜裂孔、视网膜脱离、脉络膜新生血管……
不过通常来说,度数越低,风险越小,中低度近视的人总体来说风险不大,不用太慌。
但一旦涨到 600 度以上,就比较危险了。
世界卫生组织(WHO)、美国眼科学会(AAO)及我国《近视防治指南》均采用 600 度作为高度近视诊断标准。
为什么是 600 度呢?
我们都知道,近视度数与眼轴长度有关。一个近视到 600 度的人,眼轴长度会从正常的 22~24 毫米,涨到超过 26 毫米。
气球吹大了,会更容易破。眼轴拉长,眼球壁(视网膜、脉络膜)被拉伸变薄,「裂开」的风险便急剧上升。
而 600 度,就是眼球的风险临界值。
比如下图右侧图(b)是一个高度近视的人的眼底,有一些像「裂开」一样的纹理,这就是「豹纹状眼底」。
图片来源:文献
这还不算完,对比中低度近视的人,高度近视的人各种病变风险都会升高:
高度近视患青光眼的风险要高近 50%;
高度近视需要做白内障手术的可能性要高 17%;
高度近视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是 5~6 倍。
最极端的后果,便是失明。
基于北京、邯郸、台湾等地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: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已取代青光眼,成为中国人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。
与此同时,一项荷兰的研究表明,9.6% 的高度近视患者最终会失明。
这相当于,每 10 个高度近视里,最终可能会有 1 个人在未来永远失去光明。
生活会更加麻烦
当然,失明只是小概率事件。而生活中的种种不便,是每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每天都在经历着的。
低度近视的人,不戴眼镜还能正常生活,顶多是看不清对面走来的人(对 I 人来说甚至是个不用打招呼的好理由);但高度近视的世界是糊成一团的,不戴眼镜基本上举步维艰。
就算戴上了眼镜,生活中也有很多限制。
大家可能经常在网上看到高度近视的人不能干这,不能干那。甚至吐槽去游乐园只有旋转木马是安全的……
高度近视人俨然一副手不能提肩不能抗,连拉屎都必须保持顺滑以免需要使劲的形象。
确实有一定的道理。(但没那么夸张)
上面讲过,高度近视的眼球壁非常脆弱。极端情况下,受到了点外力冲击,这些膜就会裂开或者脱落。
图片来源:自己做的
像过山车、跳楼机、大摆锤等刺激项目,跳水、蹦极、滑翔伞等极限运动,就是这样的「极端情况」,会带来突如其来的眼压变化,眼球壁确实有可能遭不住。
不过,一般的运动,还是可以做的。控制好强度和运动量,不要上升到「剧烈运动」的程度,惊扰到脆弱的眼球壁即可。
可能有人会问了:那做近视手术有用吗?
坏消息:这脆弱的眼球壁,并不是近视矫正手术可以改变的。近视手术只是让你不再看不清,而无法改变你的眼球结构变化。
可以这么说:高度近视之后,你就再也不是那个酷得像风、野得像狗,想蹦极就蹦极,想坐过山车就坐过山车的自由少年了。
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近视,或者度数不算高……好好保护眼睛!
近视一般不可逆,但控制度数让它不要再涨,还是能做到的!(理解大家离不开手机电脑,但是用正确姿势看手机、尽量少关灯看手机、连续用眼半小时后歇一歇这些小事,可以做起来)
如果你已经是高度近视家族的一员,别太慌,但一定要记得多做一件事:一年一次的眼底检查,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眼部疾病发生的风险。
这篇文章的目的,并不是吓唬你,而是为了提醒你,通过定期眼底检查的方式,尽早发现可能发生的病变,便于医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。
以及如果你的身边有高度近视的朋友们,把这篇文章转发给 TA 们提醒 TA 们每年一次眼底检查的同时,平时也请多多关心 TA 们吧,TA 们真的承受了很多!
本文审核专家
参考文献
[ 1 ] Dai, S., Chen, L., Lei, T., Zhou, C., & Wen, Y. ( 2020 ) . Automatic Detection Of Pathological Myopia And High Myopia On Fundus Images. 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 ( ICME ) , 1-6.
[ 2 ] Marcus MW, de Vries MM, Junoy Montolio FG, Jansonius NM. Myopia as a risk factor for open-angle glaucoma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Ophthalmology 2011;118 ( 10 ) :1989 – 94 e2.
[ 3 ] Younan C, Mitchell P, Cumming RG, Rochtchina E, Wang JJ. Myopia and incident cataract and cataract surgery: 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.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2;43 ( 12 ) :3625 – 32.
[ 4 ] Ohno-Matsui K, Kawasaki R, Jonas JB, Cheung CM, Saw SM, Verhoeven VJ, et al.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system for myopic maculopathy. Am J Ophthalmol 2015;159 ( 5 ) :877 – 83 e7.
[ 5 ] 徐捷 , 徐亮 . 近视防控的六维度评估及防控模式 [ J ] .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, 2018, 20 ( 3 ) : 129-132 XU Jie, XU Liang. Six dimensional evaluation for myopi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[ J ] . Chinese Journal of Optometry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, 2018, 20 ( 3 ) : 129-132.
[ 6 ] Verhoeven VJ, Wong KT, Buitendijk GH, Hofman A, Vingerling JR, Klaver CC. Visual consequences of refractive error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. Ophthalmology. 2015; 122: 101 – 109.
策划制作
策划:橘子卡 | 监制:feidi
封面图来源:网络
视力不断下降怎么办?
感觉眼睛经常干涩?疼痛?
� � � � 试试拍照问医生,首单 9.9 元起 � � � �
� � � � 点点下面的 ❤
祝你和你爱的人都健健康康
正规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